在秋收起义铜鼓纪念馆的展厅里,一盏德国制造的“美最时”牌马灯陈列在展柜中,这盏马灯是李承清烈士在参加湘赣边界秋收起义时用过的马灯,是国家三级革命文物。
1927年8月,因故未赶上“八一”南昌起义的浏阳工农义勇队驻守上高县休整,为了扩充队伍、壮大力量,义勇队委派李承清、佘希询同志到铜鼓招募新兵。他们到达铜鼓后,依靠铜鼓的党组织和工农协会在城乡开展招募新兵的工作。
白天,他们在铜鼓柳林街打着“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军独立团”的招牌,动员青壮年参军;晚上,他们手提马灯走村串户,宣传党的革命道理,动员青壮年报名参军。通过五、六天耐心细致的工作,招募新兵六十余人。
一天,李承清得到密报,国民党靖卫团要抓捕他们。闻讯后,他们立刻打点行装,随即撤离。路过土地坳时被国民党靖卫团抓获,同时被捕的还有李承清弟弟李承可、赖士继、张显斌、佘希询等人。敌人把李承清、佘希询两人关押,李承可等三人被保释。
在李承可保释离开监狱时,李承清和弟弟相拥而泣:“弟弟,这次也许是我们的最后一次相见了,不要难过,我们来世再做兄弟,我愿为我们的革命付出性命,但你出去后一定要找到部队,把处于水深火热中的铜鼓百姓解救出来”。李承可强忍着泪水,牢记哥哥的嘱咐,和哥哥作了最后的诀别!
李承可出狱后,立刻赶路寻找义勇队,到宜丰黄岗与部队汇合,向部队首长汇报了李承清被捕的情况。义勇队当即决定急行军前往铜鼓营救。当部队赶到铜鼓时,敌人早已把李承清、佘希询两人押往浏阳白沙。就在部队准备前往白沙营救时,噩耗传来,李承清、佘希询已壮烈牺牲。
李承清烈士在狱中,面对敌人的酷刑,信念不改,宁死不屈。临刑的前一天,他的岳父到狱中和他见面,岳父看见李承清遍体鳞伤,禁不住失声痛哭。李承清强忍悲痛对岳父说:“父亲,莫悲伤,儿要先走了,不能为您尽孝了,来世还做您的女婿,再来报答您,孝敬您。若我在地下有灵,时刻望革命成功。”话毕,他含泪写下:“牺牲换人群幸福,革命是吾侪之家。且将点滴泣和血,洒遍开下自由花。”
次日,李承清、佘希询在浏阳白沙英勇就义,李承清牺牲时年仅28岁。
在湘赣边界秋收起义之前,毛泽东亲临铜鼓,将浏阳工农义勇队改编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三团。为了悼念李承清、佘希询两位革命烈士,激发起义部队全体官兵的革命斗志,坚定官兵的理想信念,团部于9月1日在铜鼓县城下仓街的天后宫,为李承清、佘希询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。悼念大厅张贴工农革命军历史上的第一幅挽联:
“死算什么,为党国牺牲,是同志应有本色;哭不中用,要报仇雪耻,忘吾侪努力将来。”
9月11日清晨,在铜鼓县城大桥头的沙洲上,毛泽东发出向浏阳白沙进军的命令。李承可接过哥哥手中的马灯,踏上了漫漫革命征程。
(根据《铜鼓红色记忆》“一盏马灯的故事”改编)